右昌分館位於楠梓區右昌地區,楠梓舊名「楠仔坑」。因本區區民原為福建省漳、泉兩地於前清來台墾拓先民之後裔,當時遷者日眾,不久形成一大村落,因溪畔遍植楠木,故名為「楠梓坑」。日治時期縮寫為楠梓,隸屬鳳山廳楠仔坑支廳,民國二年廢鳳山廳改隸台南廳,民國九年九月由台南廳改隸高雄州岡山郡,楠仔坑改稱為楠梓庄,民國三十二年九月二十二日楠梓庄,編入高雄市楠梓區(轄域即楠梓、土庫),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後稱為高雄市十九區(轄楠梓、土庫),民國三十五年二月將第十八區(後勁)合併,改為第十二區(轄域即楠梓、土庫、後勁),同年三月再與第十一區部分(右昌、援中港、下鹽田)合併為楠梓區,沿用迄今。
右昌包括廣昌、福昌、興昌、建昌等里,明鄭時叫「右衝」,為右衝鎮所屯墾;入清後,為清代拱衛縣城右營軍隊之防地。由於紮防之營寨位居舊城之右,乃稱「右營」。據高雄市志載,乾隆年間土匪猖獗,群匪曾集中力量來犯,圖劫舊城,而左營之駐軍兵力單薄,難拒來犯叛賊,唯當情勢危急之際,幸得「右營」之兵馬衝出增援,陣局始見穩定,終於突破匪陣,亂平。事後清廷為褒場右營戰功,乃封右營為「右沖」。民國四十二年,地方人士誤解其歷史含義,以沖字久雅,有「沖煞」之禁忌,而改稱「右昌」,用來討取社區昌隆的吉祥寓意。右昌自古人傑地靈,「頂沖下蒲」聞名鳳山,「沖」指右昌,今右昌三巷的楊府「飛脊」古厝,為十足官宧門第。光緒九年(1829),雲漢、雲峰兄弟,聯袂考中武秀才,同任台南府把總,其三進大廳門楣上「兄弟同科」的石匾屹立猶存,古芳四溢。
右昌人的宗教生活,開本市風氣之先河。右昌在楊府後裔楊亦安的倡導下,平時不祭拜,統一在農曆六月半祭祖;七月不普渡,每月初二、十六不「做牙」。廟會不供牲醴,水果鮮花代之;祭拜不燒金箔,清香取代。其宗教信仰是「信而不迷;拜而不奢」,是全市宗教生活最「儉樸」的地區。右昌一地另值得一提的,菱與芋兩種特產,「右昌菱」香脆甜美,是菱的極品;「右昌芋」與「內惟芋」齊名,與高雄縣的「甲仙芋」合稱台灣的三大名芋。
右昌分館館於民國65年10月31日成立,館址原位於楠梓區楠梓新路416號,後因館舍空間不敷使用,乃另籌建新館舍,並於74年6月12日遷入現址(藍昌路72號),本館建築為獨立四層樓建物。一層:625.79平方公尺;二層:664.56平方公尺;三層:664.56平方公尺;四層:770.47平方公尺;地下層:674.15平方公尺。一樓設學齡前兒童區、兒童閱覽區、漫畫區、樂齡區、無線上網區、館藏特色區、推廣活動室、視聴資料外借區、主題書展示區、新書展示區、哺乳室、辦公室及服務台等﹔二樓設書庫區、期刊區、台灣資料專區、參考書區等﹔三樓設自修室有閱覽席位323個,供讀者自修之用,及閱報室等﹔四樓設有可容納268人座位之禮堂,可提供各公私立機關團體或個人, 舉辦各項演講及藝文活動,提供市民文化休閒娛樂。
98年高雄市成功圓滿舉辦世界運動會,並完成興建世運主場館,形成一個結合運動、休閒、消費、觀光旅遊的「國家級運動園區」,右昌分館結合「高雄世界運動會」之活動宣傳,擴大行銷右昌分館,蒐集各類有關體育與運動之專書,建置「運動與體育」為特色館藏,高雄縣市合併後,市政府更於100年接管世運主場館,積極結合地方資源,規劃系列活動,突出在地特色,形成地方號召舉辦國際賽會與大型表演活動的重鎮,進而成為高雄吸引遊客觀光的門面。
本館100年庭園綠美化工程延續都市綠帶系統,串聯右昌公園、碉堡公園、公7帶狀公園,延伸至右昌國小通學步道,周邊建昌兒童公園串聯銜接至右昌分館庭園戶外廣場,建構銜接通學步道及右昌區自行車道系統,104年本館參與教育部「104年度公共圖書館閱讀環境與設備升級計畫」,二樓書庫區規劃增加閱讀區、視聴區、無線上網區,使館舍空間及內部設施更加現代化,提供社區優質文化休閒場所圖書館成為右昌社區的新地標。公共圖書館係以社會大眾為服務對象,提供圖書資訊服務,推廣社會教育及辦理文化活動,倡導終身學習、保存文化資產、傳遞最新資訊、提供正當休閒的重要場所。本館除了充實各項圖書資料以及規劃、創造一個舒適、溫馨的閱覽、學習環境外,更加強運用現代網路資訊科技,提供民眾便捷、快速的資訊服務,並經常舉辦各項書香藝文活動,培養民眾閱覽習慣、提升市民生活品質與充實生活內涵,加強行銷公共圖書館的功能和價值,俾讓市民及讀者瞭解圖書館,進而親近、使用圖書館,共同營造一個美好的書香社會。
館藏狀況:分館目前藏書量153,395冊,預計達到館藏214,753冊(增加61,358冊)